近幾年來,有關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等話題熱度不斷,人工智能更是與5G成為持續熱搜的話題,AI當前已然蓋過任何科技創新的熱度,畢竟已經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國家在 2017 年 7 月頒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里明確了接下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一個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到 2020 年讓中國的 AI 產業界與最強競爭者「齊頭并進」;
第二步,在 2025 年在一些 AI 領域實現「世界領先」水平;
第三步,到 2030 年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創新的「主要中心」。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向世人宣告了引領全球 AI 理論、技術和應用的雄心,這也是各國對于核心技術在尋求新的延伸方向,技術創新已經是各國綜合實力的PK熱力點了。
但從今天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來看,我們需要關注更多的是AI對于真正場景落地的價值,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技術有用理論
我們必須相信技術是有用的,我們需要正確面對技術的未來價值效應,對人們生活、學習、工作會有催化劑作用,當然這些已經在我們的身邊發生了,但是我想強調的是目前還有部分人在關心技術威脅論,這一點大家不用太過分擔心,因為人類對于技術的需要主要來自于自身的需求,更多的會考慮倫理、道德等因素。未來一定會是“萬物有靈”、“人機共生”的!
AI對于特殊領域的替代
機器人目前在一些特殊領域已經應用很多,它能很好的輔助人們從事一些特殊領域的工作,比如高壓電巡檢、排雷、排障、特殊物理處理、高精度醫療手術等,很多工作是人類技能無法達到、或會威脅人類自身生命的,AI在這些特殊領域的應用所產生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AI對核心生產的效能提升
AI對效能的提升是非常明顯的,改善了工作流程、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以AI技術作為生產機器人,可以保證24小時一直工作,并且精度更高、效率更高、質量更高!這些可以從生產制造行業的技術引入分析報告中得到量化的收益分析;
AI對科學研究的發展作用
科學的進步來自基礎研究工作者的付出,AI技術好的發展導向,為未來科學基礎工作者提供了莫大的動力,讓未來科學家能沉下心、靜下心去全身心地服務基礎研究,只有基礎研究得到了重視,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才強。最近牽動著國人心的新聞前有中興事件、后有華為與美國的熱門事件,人工智能、核心基礎、核心自主技術無不在影響著每一步的決策,另外最近升級到IEEE的態度,已經向學術層、基礎層更進一步發展,我們更應重視基礎研究,而AI在這一階段的重要性,方向性也將是非常重要的;
AI的嫁接效應
人工智能作為一項核心技術方向,擁有非常強的嫁接效應,他可以成為另一個互聯網+的模式,當前人工智能+教育、AI+醫療、AI+社區、AI+金融、AI+政務等,AI的嫁接效應將無限可能;
AI學習強國效應
AI能力的差距在核心技術上的體現尤為明顯,每個從事這個行業的研究者都在為此努力,學習教育的正確促進、人才的培養價值都變得如此重要,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不學習就一定趕不上別人,而當前AI在世界范圍內的學術領域在一定層級上大家的差距并不是很明顯,所以通過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重視和培養,將能夠帶動大家在學習強國意識上的歷史責任。
AI對實際產品的落地導向作用
如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科學建模、核心算法等方面,在機器人制造、機器人控制、軟件建模、大數據研究等方向的價值貢獻尤其明顯;而國內走在AI前沿的場景化落地廠商,均已推出了大量的代表性產品,如百度、騰訊、創新工場、創新奇智、科沃斯等,他們相繼推出了各種工業機器人、RPA虛擬機器人、智能音響、智能客服、機器人視覺等產品。
AI的價值界定效用
對人類與機器的定位給出合適的價值邊際、價值邊界的影響,促進未來的人機共生發展;托馬斯·達文波特(Thomas H·Davenport)在其所著《人機共生》一書中,全面、深遠的闡述了未來人與機器的相處場景,并給出了“人干人的事情、機器做機器”“人機共生”的結論。未來人來與機器一定是有合理的邊際和邊界,相互共生才能互惠互利。
當然,這些只是筆者從自身所考慮的幾個維度,一種新的生產力的出現,必然會對我們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們期待AI技術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從實際受益者來看我們可能更多關心的還是哪些產品會來到我們身邊、帶給我們切實的便利,其實還是很多的,比如大家已經在使用的自動化購票系統、線上客服、無人便利店、智能音響等,企業中解決方案和產品也很多,比如當下比較流行的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產品、語音機器人、工業機器人、人臉識別門禁等。
隨著AI技術的新一輪復興及迅猛發展, 很多時候AI已經被鼓吹的神乎其神,在如今艱難的國際形勢以及激烈的科技競爭的背景下,靜靜思考、攻堅克難,潛心研究人工智能在更多領域的應用方向及更加智能化的產品才能于無聲中取勝,“百年磨一劍、一朝顯鋒芒”,我相信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中國的勇氣和毅力定將掌握新一輪科技競爭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