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或許是RPA未來的方向之一。 作者 周舟
標準化是一種思維模式,也是一種商業行為方式。
標準化的穿著,曾禁錮人類的思想;標準化的業務流程,卻正在解放生產力。
“軟件終結者”Salesforce證明了SaaS才是未來方向,當這一趨勢像炮彈一樣,打到中國企業家、IT專家們的書桌上時,“軟件即服務”這個詞成了他們筆下的常客。
根據中國信通院的數據,2018年中國SaaS市場規模達到232.1億元,同比增長37.6%。通用的、標準化的軟件服務似乎已成為一種趨勢。
所有人都在思考:誰將建立下一個SaaS帝國?
RPA作為近年來最火的軟件細分行業之一,在嘗試向SaaS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中,推出了RPA Store等商業模式。這個被人工智能和云計算親睞的“寵兒”,能讓“標準化”再一次浮出水面嗎?
為此,雷鋒網AI金融評論策劃了「RPA標準化」的系列選題,借同一個話題,對不同背景的受訪者、產品和客群各異的企業們進行采訪,期望在不同的商業認知下捕捉觀點碰撞的火花。
在上一篇文章中,文因互聯CEO鮑捷講述了《定制化VS標準化,RPA的出路在哪兒?》。
而此次藝賽旗聯合創始人胡立軍,又是如何看待RPA標準化以及其他行業痛點呢?
以下為胡立軍的所感所想:
(此外,胡立軍將于4月22日做客雷鋒網「RPA+AI 高管公開課」,進行1小時的深度分享,掃文章底部海報二維碼進群聽課。)
定制化VS標準化
我認為,目前業內對定制化和標準化這兩個概念的理解是混淆的。
大家并沒有把RPA的產品,擺正到比較通用化的角度去理解,特別是在和用戶的前期溝通及項目落地的時候。
打個比方,我們都認為Word是一個標準化產品,但是每個人使用Word,寫出來的的內容、排版甚至文字風格等都千差萬別。所以Word是一個標準化產品,還是一個定制化產品呢?
目前,由于RPA還屬于早期市場,特別是中國的市場中大量的用戶沒有接觸過RPA的產品,如果概念不清晰,會對用戶產生很多的誤導,使得用戶使用產品的心理成本提高。
一個產品是否標準化,在于這個產品本身提供的功能是否標準。推出RPA商城,也是因為我們認為在一定的限制條件下,是可以做到標準化的。
但我們需要將它限定在一定條件之下,因為事物沒有絕對的標準。比如蘋果手機里的APP,都是在IOS系統里運行的,都很標準。但同樣是這些APP,在安卓系統上就運行不了。
用戶希望產品能滿足他們的所有需求。伴隨著項目的推進,用戶很可能提出更多功能的定制化需求。當這些用戶提出新的需求,但是已有產品的功能無法滿足需求時,我們才把這種情況歸類為定制開發。
我認為不應該把產品一刀切,人為的分成標準化的產品或者非標準化的產品。因為這樣會誤導客戶認為這一類產品都是不標準的產品,而這個判斷也許并不準確、全面。
比客戶更了解客戶
近年來,在RPA行業中,大家開始慢慢的接受訂閱模式。但也有一些客戶,他是不接受訂閱的,比如一些對于產品和項目的選擇有自己的管理制度的企業,他們本身的商務流程決定了無法使用訂閱模式。
部分大型企業,有十分嚴格的采購和資產管理制度。他們不管采購的是看得見的水果還是看不見的軟件服務,只要付費,就一定要把購買來的東西明確地標注在資產表上。10%不到的客戶會有這樣一個情況。客戶這方面的需求,都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RPA現在還是一個比較新的行業。雖然歐美、日本等國家走的比較快,滲透率已經比較高,但在中國它的滲透率還非常低。
目前來看,以中國為例,我認為RPA在所有行業的滲透率都不會超過5%,市場的占有率也是一樣。
但有一些部門或者行業,這個比例會更高一些,比如財務部門和金融行業。金融機構的滲透率甚至可能已經超過了5%。滲透率第二高的行業我認為是制造業,特別是外企的制造業,僅次于金融業。
有數據表明,41%的用戶,是第一次接觸RPA產品。有可能是朋友推薦,有可能是銷售的推廣,也有可能是咨詢機構提到了RPA,從而使他們購買服務。這些用戶對于IT等新技術比較敏感,喜歡嘗試,如果用的不錯,就會繼續買單,如果覺得效果不好,以后就不會再用。
“產品力”決定成本高低
目前,RPA大致有三種商業模式。
訂閱:指的是按一定的時間周期付費或是在RPA Store上購買服務的模式。
項目化:指的是客戶直接把一個項目的服務買斷。
純服務:指的是,服務多少,收費就有多少。
我覺得產品賣的越多,理論上賺的錢越多。但是目前有的廠商為什么還存在成本高的問題呢?
我舉個例子,當客戶只需要5個功能的時候,已有產品可以滿足,但是當客戶需要第6個功能的時候,由于廠商之前沒有做過這種業務,現有產品無法滿足新的需求。于是廠商就得派員工開始研發這第6個功能,去客戶那邊把這個功能加上去,然后測試等等。
這樣一來,廠商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就投進去了。
部分廠商,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這是因為它的產品不夠成熟,需要通過到現場去重新開發,通過代碼把產品中沒有的功能補上。
產品力做的不夠好,導致了這些廠商的成本居高不下。
但這樣做,其實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風險。廠商不能把非常成熟的產品和服務直接交付給用戶,為了拿訂單,去做定制的產品,而定制開發的成本顯然還是蠻高的。
如果廠商對用戶不夠理解或者做的單比較少,碰到的問題絕對很多。這也會使得成本降不下來。
而通過一個接一個項目的鍛煉、培訓和經驗的傳遞,讓我們的員工快速的掌握產品的技術特性和現場交互能力,就可以大大降低RPA企業相應的成本。
RPA正在趨近SaaS化
Gartner曾發布報告,RPA行業已經出現了一個新的標準——RPAaaS。它將RPA的SaaS化當作整個SaaS化領域中的一個細分。
我認為RPA未來肯定是SaaS化的,但讓人疑惑的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廠商提供的卻不是SaaS化的服務。
這是因為RPA產品的成熟度和市場的需求量還遠遠沒達到可以SaaS化的標準。
比如Salesforce,可以用訂閱等模式實現SaaS化,它的客戶使用成本低,倒逼產品做的越來越好。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廠商制定規則影響客戶、客戶通過反饋影響廠商,兩者相互促進。
藝賽旗目前的定位既不是“服務商”,也不是“集成商”,而是“產品廠商”,我們做RPA Store,也是本著這樣的一個原則。
RPA想實現全部SaaS化,會經歷一個很長的過程。
除了商業模式的問題外,還有諸如技術的儲備、用戶的服務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解決。如果RPA廠商現在就大量投入到SaaS化服務里,會割舍掉很大一塊市場。目前金融、制造等行業或者財務、采購等部門并不接受SaaS化的服務,如果舍棄掉這些客戶,將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像金融行業的客戶,它們不是說不想用,而是不能使用SaaS化的服務。比如財務部門,對數據的安全和隱私問題十分注重,不允許將數據放在SaaS平臺上,只能在線下、本地部署。
所以,即便未來有SaaS業務平臺推得很好,但是廠商可能還是要去保留原本私有化部署的業務。
而且,客戶的業務場景一直在變,RPA的業務流程也得隨著改變。這樣,RPA廠商自然就不能做成一個一勞永逸的產品或者服務了。
但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我覺得在計算機視覺技術層面上,是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我們也在做這方面的嘗試,而且有一部分的進展了。
我們可以把用戶業務場景變化的部分,采用規律性的方法處理。用戶的業務場景變化之后,我們可以通過技術做一些預判,做一些修正,降低RPA的錯誤率。我認為人工智能的某些算法對RPA的應用會起到一個非常好的助推作用。
我認為兩三年后,RPA的SaaS化會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我們也在往這個方向走,包括我們在做的商業模式,其實也是為了儲備這一塊的能力。
我們的產品已經形成了一部分SaaS化的能力。一切的基礎都圍繞著好的產品。我們不滿足只做store,其實我們是有很詳細的計劃往SaaS化方向前進的。
這也是我們區別于其他廠商的地方。在RPA這個信息行業里,我們不僅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服務好我們的標桿客戶和典型客戶,同時還在尋找新的模式和新的產品發展方向,希望能通過不斷地嘗試和探索,帶動行業的不斷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