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科技應災,黑燈工廠提效增能
伴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化,全球極端天氣日益增多,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給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太平洋產險始終致力于防災應災能力建設,積極助力災后復工復產和維護社會穩定。

(圖為急需識別、確認損失的大災受損車輛)
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遭遇極端強降雨,太平洋產險全力以赴打好抗擊大災的正面“狙擊戰”。暴雨應對初期,報案量不斷攀升,車險理賠定損任務量陡增,定損人員保單信息查詢需求迫切。盡管在片區定損點設置專崗人員跟進,但手動查詢的方式速度慢、效能低,擠壓前端定損人力,給暴雨后車輛定損造成困難。

太平洋產險黑燈工廠針對這一特定場景,將RPA與OCR圖片識別技術相結合,徹夜攻堅,成功研發了“大災車輛識別機器人”,并快速投入使用——查勘員僅需將車輛照片發送至群內,機器人便自動查詢車輛信息,實時調取承保信息(含車牌號、是否投保涉水、承保新車購置價、保單起期、報案號、車架號、車損險保額),并在微信群內自動回復,將保單查詢時間從案均10分鐘縮短至2秒鐘,顯著提升暴雨車輛定損時效。

(圖為太平洋產險查勘員線下拍照后,機器人線上自動查詢反饋結果)
據統計,在河南暴雨災害應對中,“大災車輛識別機器人”日均訪問量1800臺/次,共查詢車輛信息18416次,累計完成識別已報案未查勘案件跟蹤50108次,災害后25天車險結案率達到86.5%,結案率遠超行業。
02 保險破圈,“風險雷達”助力防汛減災
為更好地應對極端天氣,太平洋產險推出“風險雷達”精準風險管理服務。綜合運用了全數字化風勘、風險大數據、風險地圖等核心技術,對暴雨、臺風、洪水等自然災害進行預警。

(圖為太平洋產險“風險雷達”看板)
在近幾年的“利奇馬”、“煙花”、“梅花”等臺風中,太平洋產險依托大數據模型,自動跟蹤臺風實時路徑風圈,在臺風登陸前48-96小時,提前鎖定臺風風場、降水場范圍內承保標的,使用巨災模型估算保單預期損失,精準篩選預警標的,在災前黃金時間安排工程師實地協助重點風險畫像企業實施臨前風勘。經災后復盤,防災防損效果顯著,對降低臺風大額案件的發生、減少社會經濟損失起到了積極作用。
2022年,在“梅花”臺風的防災工作中,太平洋產險寧波分公司接收風險雷達推送的預警保單清單和臨前走訪任務,及時排查重點行業、重點區域和重點客戶,在臺風臨前與客戶公司攜手,共同開展原材料、半成品轉移和擋水加固工作,臺風過后被保險人未產生任何實際損失,切實保衛了企業和個人的財產安全,為企業生產經營保駕護航。
太平洋產險蘇州分公司在汛期來臨之際,結合前期繪制的風險減量目標客戶地圖,主動上門開展企業防汛現場走訪,免費為位于水淹高風險地區的客戶安裝“水精靈”水災報警系統,為企業客戶提供7×24小時微信、短信、人工客服運維服務。臺風“梅花”影響期間,共完成32次分級預警,安裝“水精靈”物聯網設備的客戶在收到預警后快速采取應急措施,均未造成損失。

(圖為太平洋產險“水精靈”水災報警器預警廠區內澇)
“昨晚一收到報警,我們就第一時間采取了人工排水防汛措施,阻止了廠區財產損失的發生,水精靈預警服務為我們爭取了寶貴的搶險救援時間。”客戶為太平洋產險的高科技手段和專業風險防范服務點贊。
03 “太好保”服務,保駕車輛安全運營
在財產保險的業務經營中,營運貨車出險率高、單個事故金額高,且群死群傷的重大交通事故高發,對社會安全影響大,且客戶的投保需求難以滿足。太平洋產險帶頭積極響應政府要求,針對道路交通安全風險減量推出的“太好保”,通過大量的歷史數據,并借助機器學習、AI智能識別等技術,實現了對不良駕駛行為、車道偏移、跟車距離不足的及時預警,一定程度上將“被動地防”轉變成為“主動地減”,有效發揮保險的防災減損職能,降低社會財富的損失。

(圖為太平洋產險“太好保”風險減量服務示意)
武漢某物流有限公司是太平洋產險湖北分公司長期合作伙伴,主要運營業務以長途運輸為主,司機容易疲勞駕駛,風險較高。為做好客戶服務,降低客戶風險,太平洋產險為該客戶提供了“太好保”風險減量服務,累計為該客戶車輛安裝了太好保AEBS主動風控設備32臺,并為該客戶提供了7*24小時風險監控服務,有效消減司機疲勞駕駛、分心駕駛等持續性風險。
2023年4月份,太平洋產險線下風勘團隊對該客戶進行了全面風險查勘,開展了安全培訓,進一步提升了該客戶的安全管理能力。
太平洋產險對該客戶的整體風險減量服務效果明顯。該客戶在“太好保”服務前的出險率為73%,人傷出險率24.3%,服務后,出險率下降到了21%,人傷出險率下降到9.6%。
截至2023年3月,“太好保”服務累計覆蓋商用車6.8萬臺,服務客戶出險率下降降幅近40%,估測每年減少死亡案件133個,為社會避免經濟損失近20億元,為和諧社會及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有效的助力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開展。
本文來源:中國太平洋產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