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RPA、AI等數字技術的綜合應用正在重塑銀行生產力,隨著數字化進入深水區,許多銀行IT架構、業務流程變得越來越復雜。一些低效、冗長和繁瑣的數字化業務鏈條反而阻礙業務協同和發展,同時帶來較高的管理成本,此種情況下,很多頭部企業都在嘗試利用流程挖掘工具降低運營成本,實現精益化管理,那么,銀行流程挖掘到底應該怎么做?國內某頭部商業銀行積極擁抱數字化浪潮,引進先進的流程挖掘項目,旨在通過iS-RPM(機器人流程挖掘)與業務場景的深度融合,實現全域流程精細化管理。
流程挖掘
據國際咨詢機構 HSPI 調研顯示,目前引入流程挖掘的企業中,保險企業占比 22%,金融占比 17%,金融行業已經成為流程挖掘應用最為廣泛的行業。

金融業是我國數字化起步較早的行業,隨著組織架構、業務規模不斷發展完善,應用系統每時每刻都在產生海量日志數據,各類場景的數據也往往散落在各自的業務系統中,無法做到有效歸集。
流程挖掘一大顯著的優勢就是成熟的跨平臺跨系統數據采集能力,被譽為“企業的核磁共振”,能夠通過分析和挖掘系統中的日志,幫助銀行深入洞察、診斷、分析和優化流程,提升運營效率和競爭力。
具體來說,具有以下優勢:
1、洞察微觀,優化全局:以數據驅動為根本,使銀行能夠從海量操作數據中抽絲剝繭,識別出影響業務效率和客戶體驗的關鍵環節。無論是貸款審批的漫長等待時間,還是客戶工單處理的低效路徑,這些過往難以直觀察覺的問題都能夠被快速定位。這種深度洞察力有助于銀行快速找出流程瓶頸,精準施策,對癥下藥。
2、跨多系統,促進協同:面對橫跨多部門、多系統的復雜業務流程,流程挖掘充當了“水管”角色,它能跨越組織架構和信息孤島,清晰地展現流程運行視圖,有利于打破部門壁壘,促進信息共享和跨部門協作。
3、快速上手,敏捷調整:與傳統管理工具“先知道問題,再組織數據”不同,流程挖掘是“先組織數據,再發現問題”。操作順序的調整意味著業務人員不再需要自己處理數據,通過界面點擊即可完成流程問題定位和優化方案設計,通常分析周期在 1-2 周內即可完成,大幅提升業務優化頻次和效率。
4、持續改進,驅動轉型:不同于傳統的后置分析,流程挖掘支持實時或近實時地反映業務流程執行狀態,使得銀行既能在問題初見端倪時便及時干預,提升風險管理能力;也能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學習,指導未來流程設計和重構,推動業務流程更加高效、智能。
通常,流程挖掘項目實施包括目標和范圍界定、數據準備和日志采集、流程可視化和問題定位、優化方案設計和實施、業務監控和持續改進等多個步驟:
1、目標和范圍界定:在項目之初通過明確目標,有助于項目組成員之間建立共識,合理確定數據范圍,快速選擇分析方法,避免范圍蔓延導致資源分散,進而帶來項目不可控的風險。
2、數據準備和日志采集:在數據準備階段,我們需要清楚業務流程的各個節點,這些節點如何關聯,以及業務分析所需要的字段等。同時,數據預處理,包括清洗、格式化和去重,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驟,以提高數據質量,為后續分析奠定基礎。
3、流程可視化和問題定位:iS-RPM內置領先的可視化算法,能夠直觀地將日志轉化為業務流程圖,幫助銀行及時了解自身流程資產的分布、級別情況,使分析人員可以快速找到問題、定位根因。同時利用系統內置的對比分析、循環分析、路徑分析、人員分析、一致性檢查等工具,可快速完成業務效率評估,精確定位問題根源。
4、優化方案設計和實施:定位問題及瓶頸后,設計合理的優化策略至關重要。包括調整流程、優化資源配置、建立告警機制、組織培訓等多種方式,需綜合考慮實施難度、成本效益和對現有業務的影響的基礎上,制定詳細的實施計劃和跟蹤策略,定期追蹤改進進度,確保流程優化的落地實施。
5、業務監控和持續改進:流程優化并非一勞永逸,持續的業務監控和反饋循環是確保業務高效運行的關鍵。使用流程挖掘系統中的 BI 模塊,可將業務運行過程準實時/定時圖形化展示,配合核心業務指標,能夠全面洞察業務運行現狀,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確保業務持續高效運行。
國內某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目前面臨對公業務增長乏力、客戶投訴增多的困境,由于其流程復雜,涉及多個部門和系統,且不同分支機構在流程執行上效率差異巨大,使得總部業務審計部門難以快速準確地定位問題。
經過多次溝通比較,該銀行最終選擇使用iS-RPM作為業務效率端到端管理工具,并以對公開戶流程為切入點,通過問題定位、效率洞察和流程優化等多種手段,加快業務運行效率,提高客戶滿意度。
1、明確目標和范圍界定
項目啟動之初,銀行就組建了以行內審計部門、IT 部門和藝賽旗廠商專家為核心的流程挖掘項目小組,并對該項目提出了兩個明確目標:
提升開戶效率:通過流程洞察,識別流程堵點,通過優化業務和引入自動化工具,提升對公開戶效率。
提高開戶成功率:識別影響客戶開戶的關鍵環節,制定提升方案,提高對公開戶成功率。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項目組討論后決定分析范圍為:最近一年全行對公開戶數據,并以此為基礎制定了詳細的項目實施計劃和團隊分工。
2.數據準備和日志采集
在明確項目目標和取數范圍后,項目組首先梳理了對公開戶業務流程。對公開戶流程包括線上預約、意愿核實、開戶盡調、柜面開戶及產品簽約、賬戶啟用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又包含多個業務操作,比如開戶盡調又包含網銀盡調、客戶盡調、EAST 盡調等。

在全面了解對公開戶業務流程及操作的基礎上,項目組進一步梳理了不同操作所對應的業務系統。最終發現該流程涉及微信、柜面、審查、合同等多個業務系統。在 IT 部門的協助下,項目組根據業務所需,確定了本次流程挖掘在不同系統中所需的表名、字段及其對應關系。
在完成以上所有分析的基礎上,由 IT 部門和數據部門協同,報風控部門同意后,成功取得對公開戶流程在不同系統中對應的業務日志。并對其中不符合數據規范、不能有效反映業務實際或節點無數據等情況進行針對性處理,確保數據真實、有效且可被流程挖掘系統使用。
3.流程可視化和問題定位
在數據處理完成后,即可進行流程可視化和問題定位。iS-RPM 內置可視化算法和分析模板,只需導入數據即可直觀呈現業務運行現狀,通過流程對比、路徑分析、循環分析、用戶分析、一致性分析、根因定位等內置分析工具,可快速定位流程問題,進而制定針對性優化方案。

針對項目最初制定的兩個目標,通過iS-RPM工具分析發現,影響流程運行效率的瓶頸主要集中在:
1、意愿核實環節效率低下,占到流程耗時的 61%,主要原因為外呼核實失敗率高;
2、部分分行開戶效率低下,超過15%的客戶開戶時間在 10 天以上;
如果這兩個問題得到改善,將大幅縮短全行對公開戶時間。
影響客戶開戶成功率的主要原因是:
微信預約流失率高,高達 24%的客戶需要微信預約兩次以上才能完成開戶流程;

微信預約較高的失敗率和用戶體驗不佳,初步估計造成高達 20%的用戶在預約階段即流失。如果能夠制定針對性策略,將有效提升整體開戶成功率。
4.優化方案設計和實施
通過iS-RPM,銀行可快速定位流程瓶頸和客戶流失環節,進而制定針對性解決方案,包括流程簡化、引入自動化工具(RPA)、調整核心環節工作流、優化微信預約流程及頁面體驗等多種手段。通過小范圍試點驗證優化效果,同步收集反饋,迭代優化策略。確保優化方案既能解決當前問題,又能促進流程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5.業務監控和持續改進
業務流程優化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需要持續監控和不斷迭代改進。通過iS-RPM內置的自定義看板,可將業務核心 KPI 和流程運行狀況展示在統一界面,準實時跟進業務實際運行。并可為各分支機構提供專屬看板,使其明晰自身效率情況,持續提速。通過自動周報、月報,方便全行洞察流程運行現狀和核心業務指標,持續改進業務表現。
作為藝賽旗超自動化矩陣的關鍵產品,當前iS-RPM在流程優化方面的突出優勢,正迅速被越來越多客戶認可和采納,成為其當前數字化轉型的“心頭好”。它不僅可以幫助客戶迅速識別流程瓶頸并給出有效解決方案,還可以幫助一些大型組織精準識別自動化機會,擴大RPA規模,破解流程瓶頸,實現精益化運營。
藝賽旗將繼續加大流程挖掘技術的研發,不斷推動流程挖掘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同時,深入挖掘市場需求,不斷拓寬合作領域,與更多的企業合作伙伴共同推動數字化轉型,助力企業提升競爭力并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