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3日,中國太保正式迎來了33歲生日,33年來,中國太保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堅持為億萬客戶提供“責任、智慧、溫度”的太保服務和專業的保險保障。
1991年5月13日,中國太保在上海正式成立。在上海衡山賓館靠近網球俱樂部的樓里,一批年輕人聚集在一起,邁出了中國太保歷程的第一步。
33載如一日,中國太保始終踐行核心價值觀——“誠信天下,穩健一生,追求卓越、創新共贏”,這并不是簡單的16個字,而是融入一代又一代太保人血液中,日復一日去身體力行。
經過33年的發展,中國太保已成為國內頭部綜合性保險服務集團。中國太保的營業收入從1991年的2.6億元,上升至2023年的3039.5億元;總資產從1991年的10億元,上升至2023年的2.3萬億元,多項核心業務指標位居上市同業前列,綜合實力穩居國內保險集團第一梯隊。
不斷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融入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踐行ESG理念助力雙碳目標……中國太保始終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堅守“金融為民”的初心,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助推實體經濟提質增效,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擴大服務范圍、優化產品供給,持續發揮專業優勢,傾力做好“五篇大文章”,努力讓更多優質的太保服務“飛入尋常百姓家”。
科技金融加速向“新”而行
科技是金融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近年來,中國太保加速打造科技金融硬核實力,將更多金融資源投向科技創新領域,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
作為一家負責任的保險企業,中國太保持續發揮專業優勢支持科技創新,促進一批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成功轉型升級,截至2023年底,中國太保提供的科技類保額超66萬億元。
4月9日,中國太保與臨港集團、上海農商銀行、海通證券宣布共建新質生產力服務培育聯盟“千帆會”,旨在聯合各類服務機構力量,對前沿產業細分賽道開展產業研究、產業培育和產業服務,攜手推進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中國太保將充分發揮保險保障功能和耐心資本優勢,把握“千帆會”聯盟平臺產業共研機會,進一步強化專業領域研究水平和風險識別能力,豐富面向重點產業和科創企業的金融服務供給,提升面向新質生產力的太保服務能級,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和新質生產力發展貢獻太保力量。
同時,中國太保積極探索開展保險大模型建設和試點應用,目前搭建了保險行業首個全棧信創私有化部署的650億大模型平臺,準備了105萬條保險大模型訓練數據,通過了《中國人身保險從業資格(CICE)》等3項保險領域的專業資格考試,同時還試點上線了行業首個具備審計專業能力的審計數字員工。
中國太保積極推進數智化賦能背后,一方面有效實現了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助推公司發展實現質能轉換,帶來運營效率、用戶體驗方面的顯著提升。
2023年,中國太保產險持續深化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應用,“黑燈工廠”月均替代人力超過400人,提升集約化運營效率;中國太保壽險推出輕量級遠程視頻交互技術“芯雙錄”,實現銷售服務人員與客戶“云會面”,提升客戶投保體驗。
自上線運行以來,“審計數字勞動力”已代替審計人員自動執行審計任務近3萬件,核查分析數據約25萬條,節約人力約33人月,促進提升整體生產力約35%,實現人工智能技術在傳統領域的融入。
后續,中國太保將進一步擴大“數字勞動力”試點場景,通過多種類型數字崗位與專業能力的建設,全面覆蓋金融保險行業的各類數字化轉型需求,為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新范式。
普惠金融守護美好生活
“我們一家老小連續三年都投保了滬惠保,保費低責任全,還有政府背書,很放心。”王小姐表示,開售首日她再次為自己和家人預約了投保,該保障將于7月1日正式生效。
像王小姐這樣“火速”投保的上海市民不在少數。據了解,2024版滬惠保于4月23日10點上線,僅2小時,參保人數已突破百萬。
2021年4月27日,上海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滬惠保”的“守滬之芽”開啟,中國太保壽險作為主承保單位牽頭各共保體保司,聚焦上海新老市民健康需求,堅持普惠金融定位,不斷豐富普惠型保險服務內涵,三年來累計參保超2000萬人次,成為上海市普惠金融的重要實踐,也是全國參保規模最大的惠民保項目。
這也正是中國太保壽險發揮專業優勢織密、織實全民健康保障網的典型代表。近年來,中國太保壽險積極參與惠民保、大病保險、長護險等項目,拓展覆蓋人群范圍,為形成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提供支撐。截至2023年底,中國太保壽險在辦惠民保項目44個,覆蓋全國15個省、77個城市,服務超2000萬參保人。作為首席承保公司打造“滬惠保”行業標桿,自2021年上線以來,超400萬人連續三年參保;承接大病保險項目超過60個,承保規模達58.57億元,服務人群超1億人;長期護理保險服務5000萬參保人。
4月30日,“玉米低溫氣象指數保險+衍生品”項目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巴彥縣和尚志市正式落地出單。該保險產品及相關場外衍生品由中國太保產險聯合新湖期貨、新湖瑞豐運用“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開發,是中國太保攜手金融機構合力推動“氣象+衍生品”拓展金融創新服務鄉村振興的又一探索,也是該模式在我國東北地區的首次應用。
黑龍江省是我國糧食生產第一大省,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產量均居全國第一,是名副其實的“中華大糧倉”。為應對春耕期間低溫天氣影響玉米種植生長給農民造成的損失,保障糧食安全生產和農戶收入,中國太保產險聯合新湖期貨共同推動本次試點項目落地出單,通過“保險+期貨”創新模式提供的價格風險保障和收入風險保障。
守好群眾的“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2023年,中國太保產險承保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作物1.9億畝,承保生豬1.15億頭,在13個省的380多個產糧大縣落地三大主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為185.18萬戶次農戶提供796.23億元風險保障,有力支持了我國糧食逆境再奪豐收、產量再創歷史新高。
自2014年中國太保產險承辦農業保險以來,從開發針對性農業保險、設立三農服務網點、迭代e農險新技術等體系化建設,已為超2億戶次農戶提供了三農風險保障。
綠色金融助力共生共贏
做好綠色金融這篇大文章,就要胸懷“國之大者”,強化使命擔當。近年來,中國太保積極踐行ESG理念,發揮專業優勢,為應對氣候風險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提供風險保障和資金支持,助力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5月13日,中國太保正式發布《2023年應對氣候變化報告》。這是中國太保連續第二年公開發布以應對氣候變化為主題的專項報告,全面展現中國太保在應對氣候變化、助力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方面的探索與貢獻,體現了中國太保力爭成為應對氣候變化先行者的決心與承諾。
綠色一直是中國太保可持續發展的“底色”。中國太保立足保險本源,從負債端、資產端共同發力,全方位推進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為全社會低碳轉型保駕護航。2023年,中國太保提供綠色保險保額超109萬億元,綠色保險創新產品覆蓋綠色能源、綠色交通、減污降碳、生態環境保護等四大領域。已開發碳資產回購履約保證保險、碳配額質押保險、CCUS項目碳資產損失保險、濕地碳匯生態價值保險、林木火災碳泄漏補償保險、廣西牡蠣海洋碳匯保險、海洋生態救助責任保險、歐盟碳關稅價格指數保險等27款行業首單產品。與此同時,通過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資產支持計劃、產業基金等形式直接參與綠色項目投資建設,2023年綠色投資規模超2000億元。
低碳戰略和進博會的要求不謀而合。自2021年第四屆進博會起,中國太保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共同啟動進博碳中和項目,探索“零碳進博 零塑辦博”的創新實踐。第六屆進博會繼續完善“零碳進博”和“零塑辦博”標準,引領會展行業可持續發展。作為進博會核心支持企業和指定保險服務商,中國太保充分展示了綠色金融方面不斷創新的成果,秉持綠色發展理念,持續升級“零碳進博 零塑辦博”行動。
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同樣是中國太保近年重點布局的方向。隨著養老金融布局的深入,中國太保“保險+健康+養老”的生態圈已逐漸充實。截至2023年底,“太保家園”已形成12城14園全國布局,投資總儲備床位近1.6萬張;長者智慧居家養老解決方案“百歲居”已履約落地17座城市,在33個城市設立線下體驗中心。長江養老已累計為1萬多家政府與企業客戶及上百萬年金受益人提供養老金融專業服務;截至目前管理的養老金資產規模超6800億元。
數字金融則集中體現了中國太保的創新力。2023年,中國太保發布了數智太保(DiTP)規劃,完成科技治理架構改革,基本實現全場景數字服務覆蓋,以數智優勢進一步賦能保險生態……
“五篇大文章”正是中國太保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落腳點。無論是在中國太保“大健康、大區域、大數據”三大戰略中,還是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性議題中,均可以找到”五篇大文章”的身影。特別從2023年以來中國太保的一系列動作來看,“五篇大文章”更是擲地有聲。
面向未來,太保人再次吹響集結號角,全力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宗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為持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太保力量。
	33歲的中國太保,從“新”出發,向“新”發力,我們期待遠方,我們行則必至。
	
	作者:中國太保
	來源:中國網財經
	
	    
 
  企業平臺
企業平臺 發現評估
發現評估 自動化
自動化 行業解決方案
行業解決方案 通用解決方案
通用解決方案 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 生態聯盟
生態聯盟 咨詢服務
咨詢服務 培訓服務
培訓服務 交流社區
交流社區 客戶成功
客戶成功 公司介紹
公司介紹 新聞列表
新聞列表 聯系我們
聯系我們 加入我們
加入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