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藝賽旗和工銀亞洲合作的RPA項目自啟動實施以來順利運行、成效顯著,近期,工銀亞洲運行管理部副總經理王道春接受了來自《金融電子化》雜志的專訪,專訪中系統地介紹了該行在怎樣的契機下引入RPA機器人、項目實施后具體取得了哪些成效以及RPA的推廣前景如何等,以下為專訪原文。
王道春:RPA的自動化部署優勢使其成為覆蓋一些大型項目中某些操作節點的良好工具,有助更好地把握市場機會,甚至提升全行戰略決策的執行進度。在紛繁復雜的項目中,RPA就像一道靈光,閃現之處往往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收效。
近年來,數字化技術持續驅動產業變遷、加速行業升級,特別是在金融業,智慧化、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成果斐然。最近兩年,一種自動化軟件工具逐漸引發各金融機構的廣泛關注——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以輕量高效、快速便捷為顯著特點,RPA正在幫助用戶實現“輕運營”目標。
在工銀亞洲運行管理部副總經理王道春看來,RPA就是司職于商業銀行各個部門的“數字員工”,專職自動化運行數量大、標準化、流程化、高頻重復的基礎性操作,在提升全行風險管控水平的同時,將部門的實際人力從低值工作中解放出來,促使員工成為這些工作的組織者或管理者而不再是執行者。
數字化大勢驅動流程自動化探索
“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與經營戰略的融合方法和融合場景并非一成不變,但融合趨勢是確定的。工銀亞洲長期堅持不斷探索以新興技術服務戰略決策的最佳切入點,以保證技術支持創新、驅動創新、引領創新的持續良性循環。”王道春表示,數字化時代的變革不僅僅是某一機構科技建設思路的轉變,更深層次的是銀行業整體經營思路的轉型。
正是基于這種戰略思維,工銀亞洲一直致力于流程自動化在促進高效運營方面的探索。
早在2012年4月,工商銀行自主研發的境外核心業務系統(FOVA)在工銀亞洲投產,實現了工商銀行各境外機構業務處理的自動化。同樣是達成自動化目標,RPA為FOVA做出了哪些有益補充?作為FOVA工程的全程親歷者,王道春介紹,FOVA系統是覆蓋銀行基礎操作模塊的大型綜合工作平臺,革命性地提升了工銀亞洲的業務流程自動化能力。RPA是通過操作邏輯、處理能力的賦能,針對某些特定業務場景的關鍵節點進行流程優化,達成自動化輸出的目標,進一步提升了FOVA的效率。
作為AI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RPA更易落地,最近幾年在金融行業的應用推進較快。其特點是將有規律、有固定邏輯的人工指令轉化為自動化、預處理的方式。王道春舉例,RPA的自動化部署優勢使其成為覆蓋一些大型項目中某些操作節點的良好工具,從而成為大型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更好地把握市場機會,甚至提升全行戰略決策的執行進度。王道春形容:“在紛繁復雜的項目中,RPA就像一道靈光,閃現之處往往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收效。”
需求驅動RPA落地
近幾年,工銀亞洲經營發展迅速,整體客戶規模、業務總量快速增長。為了保證能夠持續做好各項客戶服務和管理工作,工銀亞洲專注于銀行系統建設、流程優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
“隨著市場對流程優化需求的不斷提升,我們仍需進一步提高自動化水平,需要配備一些單獨的系統以提升工作效率。”王道春介紹,比如人工處理一些高頻、大量、處理規則明確、相對簡單的重復性純操作工作,包括處理大量報表數據的上傳下載及合并匯總、標準化賬單數據的統計、費用計算和賬單制作、日常交易明細和核算賬項核對等,需要耗費大量人力時間。
以跨境匯款為例,付款行賬戶發起資金匯出、收款行賬戶收到資金,從客戶角度看這筆業務就完成了。但對于銀行,還要做一系列的工作包括對賬、人工復核等等,以保證業務管理的完整性,同時需要抽取數據、生成報表,為提升匯款客戶體驗、改善匯款流程提供支持。這就需要大量、高頻、重復的數據錄入、報表處理、統計分析工作。
以往這些工作大多由人工完成,指令提交耗時耗力、人工干預潛存操作風險。“隨著數據量的不斷攀升,人力資源愈發緊張,按照傳統思路,想解決此問題,只有不斷地加人、加班。”王道春坦言,這顯然不符合金融科技時代自動化、智能化的高效運營趨勢。完善成熟的系統方案雖然能夠解決問題,但周期相對較長、迭代較慢,無法適應業務快速發展需求。
此時,以“開發快、落地快”為顯著特征的RPA適逢其時地打破了這種運營瓶頸。在王道春看來,RPA較好地契合了工銀亞洲“快速落地、有效提升執行準確性和執行效率、降低操作風險”的需求,同時有助提升工作效率、降低人為失誤。
設想一個傳統場景:銀行要匯總和分析柜面、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渠道的交易和行為數據。按傳統方式,需要歷經按需求下載數據、依邏輯處理數據、憑指令輸出報表等流程,現在只需導入標準化的邏輯和流程,RPA即可高效勝任這些工作。
RPA一期成效顯著
基于現實需求,工銀亞洲與藝賽旗公司合作,于2018年第四季度啟動RPA項目,并優先選擇了運營、科技、管信和總務四個部門的一些手工操作場景作為試點。項目正式開發工作在2019年1月啟動,自4月開始,陸續有場景投入試運行,7月完成全部開發工作,8月初完成第一階段22個場景需求的投產部署。
工銀亞洲應用RPA后,充分感受到了自動化軟件的靈活和快捷,快速開發上線、快速部署見效。王道春介紹,RPA一期幫助工銀亞洲解決了以下幾個難題:
一是業務處理效率有效提升。在工銀亞洲一期試點的22個場景中,開發前人工操作年耗時458人天,開發后RPA程序耗時僅167人天,效率提升了2/3。例如:在股票交易對賬場景中,以往需要經歷人工執行數據下載、結單數據的整理與制表、人工核對并最終通報對賬結果等工序。RPA投產后實現了自動化,約5分鐘即完成了原本需要1小時人工操作的工作。再如工銀亞洲的一項“租金入賬”工作,以往需要依靠人工做文件對比、完成數據摘取和遷移等,耗費大約8小時,RPA投產后,僅用5分鐘即可生成文件。
二是實現了敏捷開發、快速投產應用。22個試點場景自2019年1月底開始啟動需求討論,到完成開發、測試、試運行并在8月初投產,開發周期約6個月,平均每個月都能完成3-4個場景的開發。
三是風險管控水平有效提升。RPA投產后,22個場景中70%的操作工序都實現了全自動處理,需要人手操作的內容已經大幅減少。這對于工銀亞洲防范操作風險、保證數據安全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
目前,RPA在業務前端的應用門檻越來越低,業務人員可憑借一些輔助性工具,學習并掌握應用技巧,按需組合和配置功能。“業務和技術的良性互動在工銀亞洲的RPA項目中已有初步體現。”王道春告訴記者:當業務人員發現RPA確實能夠幫助他們更高效、更準確地完成日常工作,則會更為積極地應用,并在應用過程中主動提供一些新的流程優化思路。這就體現出了員工的更高價值,提升了工作積極性,進而慢慢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工作機制。
RPA擴大推廣助力應用水平再提升
作為工銀集團的一份子,工銀亞洲在科技應用推廣層面長期保持樂觀積極的探索態度,不斷嘗試新技術應用為產品賦能、為戰略服務。王道春告訴記者,作為推動創新的工具,RPA應用的最終目標是為客戶提供更為完善優質、體驗更好的金融服務。
RPA一期投產的22個場景主要針對后臺運營和數據處理部門。9月初,工銀亞洲正式啟動了RPA二期工作。王道春表示:“我們希望把RPA推廣到全行更多業務線,并希望在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逐步落地。”
未來,工銀亞洲將在三方面挖掘業務機遇,包括多元化及低成本的跨境融資服務,全方位的跨境人民幣業務,跨境資產管理業務。在市場需求的驅動下,很多非運營部門如市場、人力、財會等,都有機會把這一工具應用到不同業務條線的需求場景中。“相信在二期竣工時,我們對RPA的整體應用水平會進一步提升。”結合一期應用的顯著成效,王道春對RPA的推廣前景充滿信心。